当国足在世预赛再次与印尼打平,创下新“底线”时,前国脚徐亮在直播间忍不住上演了一场“苦情戏”。他痛心疾首地表示:“现在国足球员年薪最多500万,而日韩的顶级球员年薪可以达到1700万!我们的年薪已经降到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,再降就没人愿意踢了!”
徐亮在直播中对比了中日韩球员的年薪差距:日本和韩国的顶级球员年薪约为1750万人民币,而中超本土球员的顶薪仅有500万人民币(税前)。他激动地质问:“这已经是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,难道还能再降?”他还强调:“运动员的付出,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,常年高强度的训练,伤痛不断,退役后的生活该怎么安排?家长们还愿意送孩子去踢球吗?”
在徐亮的言辞中,国足运动员的辛酸并非空穴来风。他提到,职业足球的生命期很短,球员们不得不承受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不断积累的伤病。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,天价的薪资是他们为未来生活做出的保障。因此,他认为,现如今国足球员的薪资已经低得可怜,不能再降,否则青训体系会崩溃,中国足球将彻底失去年轻人才。听上去,这番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,但如果深入分析,恐怕就能看出中国足球“高薪低能”问题的深层次症结。
展开剩余75%网友的反驳可谓犀利无比:首先,日韩的国民收入远远超过中国,球员薪资和收入差距并不算大;而国足的薪水,和中国人均收入相比,已经高得离谱。再者,叙利亚的球员即便在战乱中踢球,生活条件远不如中国球员,甚至连鞋子都无法保证,但依旧能把中国男足踢得毫无还手之力。其次,假设国足能够在亚洲杯上对日韩拿到三分之一的成绩,拿三分之一的薪水似乎也能勉强接受;更何况曾经的“世界一流高薪”,本就应对得起中国男足的付出。
然而,真正的核心问题可能并非薪资问题。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:
**训练体系落后**:中国国足在体能和战术方面普遍落后,部分球员甚至忽视身体管理,长期未能提升。
**职业态度欠佳**:社交媒体上曾流传过不少国足训练懒散的照片,和日韩球员的自律形成鲜明对比,态度上的差距相当明显。
**青训体系薄弱**:选拔机制不公,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冒险选择足球职业。曾经有江苏业余球员的六块腹肌与国足球员“啤酒肚”对比照广泛传播,这无形中拷问了国足球员的付出程度。与此同时,全红婵膝盖贴满膏药、王楚钦手臂缠满绷带的画面,亦让人不禁想起中国足球的现状。
一些球迷直言:“如果国足像女足、女排那样拼搏,哪怕年薪只有100万,我们也能接受!”然而,2024年亚洲杯,国足创造了零胜、零进球的尴尬历史纪录,接下来在2025年3月25日的杭州奥体中心,70588名球迷亲眼见证国足0:2不敌澳大利亚,彻底丧失了直通世界杯的资格。
随后的6月5日,国足在雅加达0:1不敌印尼,提前一轮出局,连续第六次无缘世界杯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尼队的首发阵容中,竟有7名归化球员,整体实力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。面对如此表现,500万年薪真的少吗?
普通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才赚到的钱,对于国足球员来说,似乎不过是“活不下去”的理由,这种反差令许多人难以理解。
网络上,许多网友将国足与“苏超”相比较,甚至有人形容一场被称为“江苏省业余足球联赛”的比赛中,南通队表现出色,引发了“国足不如南通”的言论,这也反映了大家对国足的强烈失望。
前国足队员范志毅也在直播中对这些评论发声,语气愤怒,不禁激起了网友们更多的反感和调侃。而徐亮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——中国足球的薪资确实经历了“断崖式下跌”:从2010到2019年,外援如奥斯卡、特谢拉年薪轻松突破千万欧元,本土球员也常常拿到千万人民币,俱乐部们如恒大等,疯狂烧钱。然而,自从2019年底中国足协实施限薪令后,国内球员的税前年薪上限被压缩至1000万元人民币,国脚可以上浮20%。2021年,足协再次加码,将本土球员的顶薪压至税前500万,外援的薪资则被限至税前300万欧元。到了2022年,国足惨败越南,球员薪水再次被大幅削减,个别球员年薪已降至税前300万。短短几年,薪资缩水超过70%,难怪徐亮直呼“寒心”。
但球迷们的逻辑却是:“高薪必须有高成绩”。国足长期存在“高薪低能”的问题,降薪似乎是市场理性回归的必然。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:中国足球的选材和培养体系已经畸形,过去依赖体校培养球员,但如今资本主导的足球学校取代了传统模式,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无法进入这些高水平的培训体系。
日本足球的成功,恰恰在于全国统一的“传控”风格,而中国足球却没有独特的风格,换了教练,战术就换了。
徐亮认为,降薪会毁掉中国足球,但网友们则反问:“如果不降薪,中国足球就有救了吗?”你怎么看?国足薪资是否应降?欢迎在评论区激烈讨论!
发布于:山东省涨8配资-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-2024年正在受骗的平台-配资专业网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